2006年12月13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绿色GDP为何叫好不叫座
池若

  “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”近日揭晓,发布中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的绿色GDP课题研究小组获得了特别奖。不过该课题组表示,绿色GDP没有获得地方政府普遍支持,有不少省份要求退出核算试点(12月10日《新京报》)。
  一方面是课题研究小组获奖,一方面是绿色GDP没有获得地方政府的普遍支持,或者应该说是极少的支持!因为2005年被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纳入首批绿色GDP核算试点的省份只有10个,却有“不少省份要求退出核算试点”,足见支持绿色GDP的地方政府极少。所以,这对于绿色GDP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,而最终尴尬的则应该是官员考核制度。
  毋庸讳言,GDP也好,绿色GDP也罢,其终极作用都是考核官员的政绩。也就是说,它们都是考核官员的一种技术性手段。片面追求GDP的危害早已众所周知:不仅“层层加水”的潜规则使其统计数据失真,从而使国家各项宏观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趋于盲目;而且片面的GDP追求也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、环境的恶性破坏。正因为如此,才有了绿色GDP这个概念的提出。
  笔者曾经读过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先生的一篇文章,知道所谓的绿色GDP,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一项存在许多争论的研究。虽然有些国家已开始试行绿色GDP,但迄今为止,世界上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,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绿色GDP结果。
  所谓绿色GDP,是指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。然而这里面有一个问题,即GDP通常是以市场交易为前提的,产品和劳务一进入市场,其价值就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,它传达出来的是以货币为标志的明确的市场价格信号;而环境要素的价值如何来衡量呢?它们没有进入交换环节,难以像产品和劳务那样有明确的市场价格。
  正是因此,绿色GDP才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普遍支持。因为虽然GDP考核有“层层加水”的潜规则,但GDP本身所代表的毕竟是市场价格这样一些客观而明确的东西,而它又可以通过与税收等相关数据的关系来印证。但是,绿色GDP则毫无疑问将掺入更多主观的因素,比如同样一个环境要素的价值,不同身份的人极可能会有不同的认知。也就是说,绿色GDP相比于GDP,对于地方官员意味着更大的不确定性。很自然的,它也就不可能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了。